(央视财经《生财有道》)次坞打面起源于诸暨的次坞镇,据说在当地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如今,次坞打面已成为诸暨美食中的一张重要的名片。
每天清晨4点,次坞老街打面店的俞先有老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作为现存最早的次坞打面老店,70岁的俞先有,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俞先有介绍说次坞打面,最关键的就是“打”,他用传统的青竹竿打面,每个面团要经过半个多小时、多次的捶打才够劲道。
俞先有负责打面,老伴则负责下面。一碗纯手工的打面,浇头用的猪油是俞先有悉心熬制的,面里的咸菜是自家种、自家腌的,加一勺清水,下一把已煮好的打面,撒一些葱花,筷子一搅,满屋的面香。
每天4点开始打面,9点左右收摊,几十年只做肉丝打面一个品种,10元一碗,是如今镇上最正宗、最便宜的打面。俞先有和老伴的“打面哲学”,靠的是每日实实诚诚地和面、打面、下面,厚厚道道地待客、处事、做人。守着一份手艺,求得了一份安逸。
如果说俞先有老人是次坞第一代打面人,那么俞函文和儿子俞科弟则是第二代和第三代了。俞涵文的打面店开的离老街有些距离,现在的生意已经基本交给儿子俞科弟来打理。
小俞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可是为了这家传的打面手艺,他放弃了在外发展的机会,当起了自家面馆的接班人。
俞科弟介绍说,他家的打面店已经开了三十几年,之所以能够经得住食客的挑剔,就是因为这枯燥的打面工序从来没有缩过水,店里卖出的每一根面条,都是这几百下重压打出来的,所以这面的口感绝对筋道。
地道的次坞打面一定要配上传统的三鲜浇头,这里的三鲜说的就是冬笋、河虾和蛋卷了。一张完美的蛋皮讲究薄厚均匀、形状完整、火候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老了会有焦味,影响口感,嫩了又容易断裂包不住肉馅。所以这摊的过程就非常讲究了。15个鸭蛋配上三斤左右的肉馅,能做出三个分量十足的蛋卷。
烹制次坞打面的最后一步,必须要用两口锅同时进行。一锅沸水煮面条,一锅炒菜炒浇头,当面被煮至八九成熟的时候,捞出来直接投到浇头的锅里一同炖炒。这种方法,和烩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能使面条更好地吸收浇头的鲜香滋味。
俞科弟说,过去,这间面馆是一家人的生存手段,如今也已经成为自己和父母情感上的一种纽带。
诸暨市人民*府副市长田国栋介绍说,目前,次坞打面因其独特的口味,奠定了诸暨人的味觉之本。为了延续这份独特的味道,诸暨市*府决定打响“诸暨次坞打面”品牌,实现品牌化运作、产业化发展,让“诸暨次坞打面”能像沙县小吃、马兰拉面那样,走出诸暨,走向全国。
相信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生活中,“诸暨次坞打面”的味道会超越时间和地理的局限,焕发出新的光彩。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