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损伤肝脏的病*性肝炎大家族中,人们可能更多地听到的是甲肝、乙肝,而对戊肝就没那么了解了。
人工肝助力重症戊肝患者PARTⅠ
去年12月,家住海门65岁的李先生因乏力、纳减、尿*等症状来医院就诊。查戊肝-IgG(抗-HEV-G)阳性,戊肝-IgM(抗-HEV-M)阳性,总胆红素(TBI)高达.1umol/l,诊断为急性*疸型戊型肝炎。针对患者病情,三院重症感染科医护人员运用先进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为其进行了3次人工肝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患者病情不断改善。春节前夕,李先生终于开开心心地出院了。
与李先生同样经历的还有通州区72岁的朱老先生。今年元旦前后,他同样出现了纳减、尿*的症状,检查提示戊肝-IgM(抗-HEV-M)阳性,总胆红素(TBI)达.9umol/l,诊断为急性*疸型戊型病*性肝炎。经医护人员精心救治,2月9日,患者好转出院。
冬春季迎来戊肝流行高峰PARTⅡ
戊肝即“戊型病*性肝炎”,是一种因感染戊型肝炎病*(HEV)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以肝脏损害为主,以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尿色加深、*疸、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发热、关节痛等,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饮用被粪便污染的水源、饮食不洁食物或饮品所致),此外,食用源自受感染动物的未煮熟的肉或未加工的贝类、输入受感染者的血液制品以及母婴之间(即孕妇传染给胎儿)等均可导致感染戊肝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万人感染戊型肝炎病*,其中约有万人出现戊型肝炎症状,约例与戊肝有关的死亡。我国属于戊型肝炎高度地方性流行地区,每年报告的戊型肝炎病例约2~3万例,近年来散发病例及总体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南通三院重症感染科副主任明芳介绍,冬春季是戊肝流行高峰期,这段时间来院就诊的戊肝患者明显增多,“最近入院的患者中有很多是老年人,*疸深,重症率高”。
病*更“青睐”九类人群,预防是关键PARTⅢ
戊肝潜伏期较长,多在2~9周之间,平均为6周,临床型表现为急性*疸型肝炎、急性无*疸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衰竭。戊肝通常具有自限性,经积极治疗,患者一般多可在3个月内达到临床康复,但也有3%~10%的戊型肝炎患者病情超过6个月,成为慢性戊型肝炎,这类患者中有约10%进展至肝硬化;此外,基础肝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中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容易进展至肝衰竭,为降低死亡率,应注意预防,及时发现,早期护肝治疗,必要时予以人工肝、肝移植等治疗手段。
“基础肝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育龄期妇女、中老年人、餐饮业人员、畜牧及海产品养殖者、集体生活人员(如学生、部队官兵等)、留学务工人员、疫区旅行人员这九类人群更易受戊肝病*侵袭,要特别注意防范”,明芳主任强调,“预防是最有效的控制戊肝的方法。有关部门要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消灭蝇虫,做好环境卫生;对个人而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远离不洁食物和受污染水源,不喝生水,规律作息运动,均衡营养、戒烟戒酒,增强免疫力,这些都是预防戊肝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新年新作为,奋进正当时——节后上班第一天,院领导亲切慰问广大一线职工,检查工作运行情况
◆有一种“安全感”,叫医务人员的坚守——春节里,来自南通三院那些温暖治愈的瞬间
◆李民主任中医师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
◆新春暖,情意浓
南通市副市长陈冬梅,市卫健委*组书记、主任张兵来院慰问
◆院领导向节日期间在岗医务工作者送去新春祝福
文
晨光
摄影
王园园
版面若星责任编辑
韩刚、晨光
医院
全国首医院
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医院
服务号
订阅号
抖音号
南通三院宣传矩阵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