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侯金林
近年来,由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新近更新的国际主要治疗指南进一步明确强调CHB抗病*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复制,从而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或肝衰竭的发生。
目前主要有两类CHB抗病*治疗策略:一类是α-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α-2b)为基础的治疗;另一类是以核苷(酸)类似物(NUC),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酯等为基础的治疗。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使用现行的抗病*药物治疗1年,仅有不到30%的患者可以获得HBeAg血清转换,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抗病*治疗。目前在我国估计有超过万CHB患者正在接受或既往接受过抗病*治疗,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部分患者面临着抗病*治疗应答不佳和/或高耐药发生的风险。因此,如何针对我国发病率高和医疗资源有限的国情,探索CHB临床治疗新方案,对CHB患者进行个体化抗病*治疗,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成为临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