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疾病现状
2月27日,香港著名影星吴孟达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病逝,令人惋惜。根据中国卫生部官方数据,年中国肝癌例数占全球54%,死于肝癌的患者有37万之多。病*性肝炎是肝癌的主要原因,其中乙型肝炎发病率居我国传染病首位。当前用于治疗乙肝的核苷及核苷类似物能够抑制乙肝病*,但并不能将病*从机体中完全清除。主要是因为HBV进入宿主体内后,会将自己的基因组整合进宿主肝细胞核内的DNA,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然后利用宿主合成mRNA以及病*颗粒组装所需的蛋白,cccDNA代表了乙肝病*的中心库。当前的药物只能降低HBsAg和病*DNA水平,很难彻底清除cccDNA,而且停药后易反弹,因此仍迫切需要开发能够功能性治愈(HBsAg水平无法检出)和完全治愈(清除cccDNA)乙肝的新疗法。今年1月28日,UKE的MauraDandri教授团队在Gut上发表的研究[1]证明新联合疗法在其感染模型中非常有效,该疗法基于关闭位于感染肝细胞核内的HBV基因组,设法阻止HBV-cccDNA在动物模型中产生进一步的病*,该研究为治愈乙肝提供了新希望。NO.2
前沿进展
今年1月28日,UKE的MauraDandri教授团队在Gut上发表的研究[1]证明新联合疗法在其感染模型中非常有效,该疗法基于关闭位于感染肝细胞核内的HBV基因组,设法阻止HBV-cccDNA在动物模型中产生进一步的病*,该研究为治愈乙肝提供了新希望。主要研究结果图形摘要。RNAISH分析结合SMC6染色显示宿主限制因子SMC5/6在HBVRNA阴性的人肝细胞嵌合小鼠中重新出现。MyrB,myrcludex-B,病*进入抑制剂。
该研究治疗的靶点是HBV调节蛋白X(HBx),通过HBx(HBx与DDB1复合物结合可以靶向SMC5/6进行蛋白酶体降解),SMC5/6复合体被降解,从而阻止cccDNA的沉默。研究人员一方面用siRNA沉默HBV的所有转录,另一方面用peg-IFNα降低HBx的蛋白水平,从而使SMC5/6复合物重新出现,SMC5/6被招募到cccDNA上并沉默cccDNA的转录。通过将这些干预措施与病*进入抑制策略相结合,可以维持对HBV微染色体的长期抑制。siRNA和peg-IFNα治疗都能降低HBx,并将SMC5/6复合物招募到cccDNA上。
必须指出的是,这两种抗病*治疗不能完全抑制cccDNA活性。虽然从被感染的肝脏中清除cccDNA仍然具有挑战性,但本研究证明了不同的治疗干预可以对cccDNA的转录活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有助于设计更好的治疗方案,以治愈慢性HBV感染。今年的另一重磅研究是2月26号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儿童研究所HaoZhu研究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2],揭示了肝小叶第二区域(zone2)的肝细胞是肝脏稳态维持和损伤修复中的主要细胞来源。肝脏强大的再生能力一直是个具有争议的谜,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能够标记肝小叶不同细胞类型的工具鼠,很难全面评估肝脏不同细胞群的再生能力。该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IRES-CreERT2整合到不同肝区域特异基因的3’-非翻译区,从而构建了11种标记肝小叶不同区域的转基因小鼠。Gls2-CreER报告小鼠肝叶的横断面图像(左)。11个CreER敲入菌株用于标记肝小叶的不同区域(右)。
接着,研究人员将这些小鼠与tdTomato荧光转基因报告小鼠杂交,得到的子代小鼠用Tamoxifen激活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并追踪这14群细胞在一年内不同时间点的增殖或消亡情况,结果发现:新生细胞来自于第二区域中的一组频繁出现的成熟肝细胞,而非来自于数目极少的干细胞。另外,研究组还用模仿普通肝*性的化学物质开展了肝损伤修复实验,结果表明:第二区域的肝细胞能够免受损伤并补充到小叶的其它受损区域。为了找到第二区域细胞扩增的主要调控机制,在小鼠中抑制或者敲除IGFBP2-mTOR-CCND1通路的任一组分,都能够有效抑制第二区域新生细胞的产生。肝细胞分区[3]。
总之,该研究发现了稳态情况下,增殖的肝细胞主要来源于肝小叶第二区域,这一过程受IGFBP2-mTOR-CCND1信号通路的调控。这不仅回答了肝脏生物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为理解肝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肝脏疾病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参考文献
[1]AllweissL,GierschK,PirosuA,etal.TherapeuticshutdownofHBVtranscriptspromotesreappearanceoftheSMC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