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性肝炎经验选
慢性病*性肝炎主要包括慢性乙型病*性肝炎和慢性丙型病*性肝炎,其病程迁延反复,严重危害了机体健康,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变,甚则导致肝癌的发生,直到目前仍然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谢晶日教授指出,慢性病*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与祖国医学中“疫气”具有共同的临床特征,尤其是疫*之邪留恋于血分,因正气不足而发病是其根本原因。本病病位在肝,临床上许多患者都具有胁痛不适,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等典型症状。谢师认为肝郁气滞是本病发展重要环节,肝气郁滞则乘脾犯胃,导致肝脾不和,中焦运化失司,导致肝脾气血两伤。
另谢晶日教授常常提醒要衷中参西详辨病证,认为对此病的治疗当以中医治本缓图其功,西医治标以缓其病势。他认为中医传统的四诊,是从宏观上采集疾病的信息,而有些慢性重大疾病的早期、潜伏期可参考现代医学化验指标,可以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其所提供的信息,可作为辨证的微观指标,为中医所用。谢师在慢性肝炎的诊断治疗上,即采用宏观与微观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如对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慢性肝炎患者,病*标志物阳性要从疫*去认识,转氨酸升高往往是湿热蕴*的标志;血中胆红素升高,即使无明显*疽,也可从中医*疽病认识,多为湿热困阻之征;若合并碱性磷酸酶增高,则为湿热郁阻、脉络不畅;超声见肝脾肿大者,要从肝气郁结,肝络癖阻认识;血清白蛋白减少,多为脾虚气弱、肝肾不足。但临床应用,不可拘泥西医检查指标,还应该与宏观辨证有机结合起来。如有时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中医辨证未见明显热*之征,此时要充分认识热*的存在;反之热*症状明显,而转氨酶正常,则也应按照热*辨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才能切中病机,准确辨证。
验案举隅:
患者姜某,男,40岁,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多次出现右胁肋部疼痛伴有明显乏力症状,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性肝炎,辗转多次求诊,曾注射胸腺五肽,20ml,隔日1次;口服替诺福韦(具体不详),治疗均未见明显效果,经人介绍,遂来谢晶日教授门诊就诊。就诊时,患者自觉右胁肋部疼痛,乏力,偶烧心,烦躁易怒,纳可,寐差,入睡困难,小便*,大便粘滞,日1-2次。查体:巩膜*染,面色晦暗。舌暗红,苔*厚腻,脉沉弦滑。肝炎系列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HBSAG):阳性30.;乙型肝炎E抗原测定(HBEAG):阳性12.;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测定(HBCAB):阳性0.;乙型肝炎表面前S1抗原测定(PRES1):阳性30.;其余阴性。四诊合参,谢晶日教授诊断为胁痛-肝郁脾虚兼湿热证。治疗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解*为大法。药用柴胡、金钱草、郁金、茵陈、栀子、焦术、泽泻、三*、鸡内金等。经两个月的治疗,患者诸症好转,肝炎系列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HBSAG):阳性19.;乙型肝炎E抗原测定(HBEAG):阴性0.;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测定(HBCAB):阳性0.;乙型肝炎表面前S1抗原测定(PRES1):阳性13.。患者甚为满意,积极配合后续治疗,期待乙肝肝炎系列完全转阴。
图文:ZY
排版:WYG
审核:GYJ
防疫重要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