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会传染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病毒性肝炎针灸治疗病毒性传染病分析
TUhjnbcbe - 2020/12/27 19:4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 http://pf.39.net/bdfyy/xwdt/

病*性肝炎,是肝炎病*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在我国流行的肝炎病*多为甲型(RNA)和乙型(DNA),另一种非甲非乙型也有病*携带状态,不容忽视。

甲型肝炎多数是流行或暴发流行,发病高峰一般在秋季与冬初。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一口,日常生活接触及食物被污染在传播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患者为10岁以内的儿童,在幼托机构及农村中最为常见,14岁以上随年龄増长,发病率明显下降。

乙型肝炎,多数表现为散发,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升高,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前至青少年,并易带*或发展成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其传染源是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携带者,一般通过输血,注射血制品、移植、针刺以及创伤等途径传播。

似非甲非乙型肝炎,目前尚无特殊检査病原的方法。其临床过程大致与乙型肝炎相似,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输血。

病*性肝炎临床分急性(*疸型与无*疸型)、慢性(迁延性与活动性)和重症肝炎三种。重症肝炎预后凶恶,病死率高达70%以上。迁延性和活动性均由乙型肝炎引起,也可由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我国诊断为迁延性肝炎的时间,定为6个月,在诊断上很难与活动性肝炎相区别。

中医学素无病*性肝炎的病名,类似本病的症状在古代医籍中早有“瘴病”等记载,一般将急性*疸型肝炎纳入*疸中的阳*范畴,对病情险恶者称“急*”,并认识与天行疫疠之邪有关,故称之谓瘟*。无*疸型肝炎则纳入胁痛、肝痕等范畴;慢性肝炎多属于阴*、胁痛、征积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致病因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是指直接感受疫*、湿热等外邪。内伤与酒食过度、饮食不节和情志不悦等因素有关。由外感引起的多为急性*疸型或无*疸型病*性肝炎,皆由于湿邪侵袭体内,郁而化热,凝结脾胃,重蒸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浸渍面目,溢于肌肤所致。重症肝炎,是热*内攻,伤及营血、内陷心包所致。由内伤引起多见于慢性肝炎(包括迁延性与活动性)多数与肝胃(脾)不和,气滞血瘀有关,是病久正虚、病邪留恋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机理当侵入肝内的病*,一方面作用于毛细血管壁,使血管壁渗透性增高,并使血窦内皮细胞增殖。一方面通过血管壁进入肝细胞。引起肝细胞肿胀以至坏死,甚至溶解。现在进一步发现病*性肝炎的组织损害,并非肝炎病*与肝细胞繁殖复制的直接结果,而是通过一系列免疫反应而形成的。因此,一些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反应的检测;可作为本病的诊断、转归和评定疗效的依据。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甲型一般为2~6周,乙型为6周~6个月,非甲非乙型为18~天。

1、急性*疸型肝炎

*疸前期:多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腹胀腹泻,右胁痛;部分伴有发热,甚至高热;有的可出现关节痛或皮疹。

*疸期:巩膜、皮肤*染,肝肿大在肋下1~3厘米,有压痛或叩击痛。约1/4病人可扪及脾脏,肝功能有损害,大便可呈粘土色。

恢复期:症状与体征逐渐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一般需时2周至4个月,可遗有上腹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

2、重症肝炎:多为暴发型,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疸迅速出现并逐日加深,肝功能迅速恶化。有明显出血倾向,甚至可出现腹水、下肢浮肿等症状。并易发展到烦躁不安、昏迷、嗜睡、谵语、抽搐,甚至因肝肾功能衰竭而进入昏状态。

3、急性无*疸型肝炎:远比*疸型多,约占全部肝炎病人的90%以上。起病缓慢,有乏力、低热、右胁胀痛、食欲不佳、腹胀、肝肿大等症状。也有无明显症状者,每易漏诊。

辨证施治

1.急性*疸型肝炎

(1)、湿热熏蒸

主证:巩膜及皮肤*染,其色鲜明为橘*,发热口渴。神疲乏力,或右胁疼痛,脘腹饱满,厌食油腻。恶心呕吐。热重于湿者兼见口干且苦,尿少色*或赤。大便秘结或粪色灰白。舌质偏红,苔*腻。脉弦数。湿重于热者兼见低热或无热,头重身困,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苔白腻或薄*腻,脉濡数或弦缓。

治则: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泻下;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处方:肝俞、胆俞或阳纲、丘墟(以上穴位皆用泻法)。

热重于湿,加曲、支沟、大肠俞、大椎或至阳;湿重于热,加阴陵泉(补)、腕骨(补)、章门(泻)。

穴方简释:热为阳邪,当泻巨阳之经的肝、胆背俞与阳纲以清肝胆之郁热,配以三阳督脉之会的大椎或治*疸验穴至阳,以泄阳热之邪;泻支沟、大肠俞,以理气止痛、清肠泻下。湿为阴邪,配脾经合穴阴陵泉和脾募章门,配以小肠经原穴腕骨为伍,以助健脾利湿退*之功。

操作方法:针刺手法在得气后可用提插捻转补泻法。热重者不必留针,湿重者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治疗1~2次,相隔6~8小时,6次为一疗程。

(2)、热*内陷(重症肝炎)

主证: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疸迅速加深,胸腹胀满,大便秘结,尿少色赤。甚者,瞬即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衄血、便血或皮肤斑疹。舌质红绛、苔*而燥。脉弦滑而数。

治则:清热救阴,泻血泄*。

处方:中冲或劳官、少冲或少府、十宣、水沟、百会(以上穴位皆用泻法)。

酌情配以曲池、陷谷、阳交、行间(以上穴位皆用泻法)。

穴方简释:泻督脉、水沟、百会以泄阳邪,点刺中冲、少冲、十宣泻血以泄热*,或泻厥阴与少阴之荥穴劳官、少府以清心火,配手足阳明之曲池、陷谷和阳维之郄阳交,肝经荥穴行间以清泄阳明与肝胆之热邪。

操作方法:针刺手法点刺放血,其他穴位进针得气后疾进疾出,不留针。

疗程:每日治疗3~4次,每次间隔8~6小时,3天为一疗程。

2、无*疸型肝炎:肝胃(脾)不和所致。

主证:右胁胀痛,胸闷腹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口中粘腻而味淡,嗳气泛恶,大便不实或泄泻。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弦。妇女常见月经不调。

治则:疏肝和胃,健脾利湿。

处方:脾俞、胃俞、阴陵泉、足三里、章门(以上穴位皆用补法)。

酌情配以内关、太冲(以上穴位皆用泻法)。

穴方简释:遵循仲景见肝之病,和肝传牌,当先实脾的理论,宗培土御木法。以补益脾胃为主,取脾胃的背俞穴和胃经合穴足三里、脾经合穴阴陵泉、合治内腑,表里相配,以收键脾利湿、和胃化浊之功。泻阴维相通的内关和肝经原穴太冲以疏泄肝气。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泻法,留针20~30分钟。脾俞与胃俞出针后加用艾条重灸每穴5~10分钟。

疗程:间日治疗一次,12次为一疗程。一般2~3疗程。

3、慢性肝炎

(1)肝胃(脾)不和证:(参见无*疸型肝炎部分)

(2)气滞血瘀证

主证:面色晦暗,右胁胀痛或刺痛。神疲乏力,形瘦纳少。大便不调,小溲*,肝脾肿大,或见蜘蛛痣,舌质紫暗、苔白,脉弦细有力。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肝俞(泻)、膈俞(泻)、血海(补)。

酌情配以支沟(泻)、阳陵泉(泻)。

穴方简释:根据五脏生理功能,肝藏血,脾统血,肝气郁滞则血行不畅,故泻肝之背俞穴肝俞,血之会穴膈俞,补脾经血海以活血止血,配以胆经合穴阳陵泉和三焦经支沟疏理少阳气机。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内可运针1~2次。

疗程:间日治疗一次,12次为一疗程。

(3)气阴两亏

主证:右胁隐隐胀痛,头晕乏力,寐艰多梦,烦躁易怒,手足心热,或身有低热,纳少神疲。舌质红、苔少或光,脉细数无力。

治则:益气健脾,调血补肝。

处方:章门、期门、气海(以上穴位皆用补法)。

酌情配以三阴交、太冲、太谿(以上穴位皆用补法)。

穴方简释:灸气海以益下元,补脾募章门、肝募期门、脾经三阴交和肝经原穴太冲,以健脾运、调肝血,补肾经原穴太谿取滋水涵木之意。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用提插补法,留针20~30分钟。

疗程:间日治疗一次,12次为一疗程,2~3疗程。

文献选录

1、*疸:百劳、腕骨、足三里、涌泉、中脘、膏盲,大陵、劳宫、太谿、然谷、复留、中封、太冲、脾俞。(《针灸大成?肿胀门》)

2、胀满不能食,*疸,脊中。(《针灸甲乙经》)

3、脾疸口甘病,取脾俞、阴陵泉。急*,灸巨阙五七壮。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热入血室,发*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夜刺曲池出恶血,刺曲泽出血。(《针灸逢元》)

4、*疸四肢俱肿,汗出染衣,取公孙、至阳、百劳、腕骨、中脘、三里。(《针灸大全》)

经验选要

邱茂良等,针刺治疗急性*疸型病*性肝炎11例,分针组(足三里、阳陵泉、行间为主穴)与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和B6复合片),针刺组治愈例(占91.9%),对照组(23例)治愈12例(占52.2%)。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按中医辨证,66例热重于湿者,治愈64例(占97%)。45例湿重于热者,治愈35例(84%)。90%左右患者的症状在1周内恢复正常;86.3%患者的巩膜及皮肤*染在2周内消退。(上海针灸杂志(2)1,年)

赵吉民,用针刺治疗急性*疸型肝炎例,分针刺与中药两组対照。HBsAg(+)者以大椎和腹股沟淋巴结为主,HBsAg(ー)者以肝俞、胆俞、脾俞为主,中药组用茵陈蒿汤。治疗结果,针刺组治愈率为98.5%,中药组治愈率为92.8%。HBsAg转阴率:针刺组为/,中药组为6/8。临床症状与体征平均消失天数。针刺组优于中药组。(年)

钟英,用中封、后谿两穴为主,治疗儿童急性肝炎例,近期显效者占67%,远期显效者占88%。*疸消失平均8~9天,麝香草酚浓度和硫酸锌浓度等60%患者在2周内恢复正常。

评述

急性*疸型肝炎,中医辦证多属实证、热证,慢性迁延性肝炎多属虚中夹实证,审证既确,就应守方使用,可以随证加减,但不宜因患者要求速效,而常改弦易辙。

*疸型肝炎的治则,多以清热利湿退*为主,补肝为辅,无*痘型肝炎则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主,慢性肝炎由于病程较长,气病及血,常因气滞血瘀而见肝脾肿大,以虚热证为多,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兼补肝肾以扶其正。急、慢性肝炎往往累及数多脏腑(肝、胆、脾、胃及心、肾)。治疗时要邪正兼顾,补泻并施。特别要注意有些重症肝炎常表现为精神萎靡、极度无力,倦卧不语,全身肤色晦暗,脉弦大有力,舌质嫩红、苔*,为阳极似阴之证,不能作阴*治,仍应用清热解*法。但此病危重,病死率可高达70~90%,需采用综合措施抢救,不可单用针灸治疗。

本病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病*者,特别是乙型肝炎(无*疸型)不易被发现,活动范围很广。防止本病传染,搞好水源、饮食卫生是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急性与活动性肝炎患者,必须严格进行隔离,其时间自发病时算起,一般不可少于6周。对肝炎患者接触的药杯、管具、注射器和针灸用具均应严格消*。

实验研究初步证明,针刺前后IgG、IgM和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以及活性花环、Tr与Tn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针刺治疗本病可以调整或提高机体免疫状态,增强与健全T细胞功能,从而促进肝细胞的新生。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普华永昌经舍书屋摘录自《中国针灸大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校对:单老师、图片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

.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毒性肝炎针灸治疗病毒性传染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