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会传染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类与乙肝病毒的艰苦斗争史 [复制链接]

1#

.

人类与乙肝病*的艰苦斗争史

年,BaruchBlumberg和HarveyAlter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了一种抗原性物质Aa,当时称澳大利亚抗原,后改称HBsAg,即大家现今所熟知的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标志着人类对乙肝病*的发现。

自从发现乙肝病*以来,人类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与乙肝病*的抗争。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近30年来我国有关乙型肝炎防治方案中内容的变迁,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慢性乙肝治疗方面的巨大进步了。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华医学会多次召开全国传染病、肝病年会,召集全国传染病、肝病领域的资深专家们讨论乙肝的诊断和治疗,先后在年、年、年、年、年、年、年发布了七版指南性质的《病*性肝炎防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年发布的第一版《方案》中,已经有了乙肝病*抗原的检测方法。治疗部分按病*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提出:慢性迁延性肝炎主要是西医或中西医结合保肝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重症肝炎除保肝治疗外,还提到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方案以较多的篇幅论述了病*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可能与当时尚缺乏治疗慢性肝炎有效的西药有关。


  仅仅过了5年,专家们就发现并认识到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慢性肝炎的弊多利少,于年版《方案》中提出:慢性迁延性肝炎“可选用西药、中药、或中西医结合”的保肝治疗,不提倡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重症肝炎患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只有对HBsAg(-)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并有自身免疫表现者才可使用。《方案》中,专家们认识到过去忽视了对病*性肝炎治疗的随机对照观察,指出“许多药物的长期疗效不能肯定”。


  20世纪80年代,是病*性肝炎病原学研究“大丰收”的年代,先后发现了丙型肝炎病*、丁型肝炎病*和戊型肝炎病*,但是治疗方面却毫无进展。因此,年版《方案》的治疗部分讲得很少,只提了一些治疗原则,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已经被从《方案》中删除。尽管国内外的科学家曾先后试图使用免疫调节剂或阿糖腺苷等第一代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但均因疗效不肯定或副作用太大等原因而放弃使用。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这一版《方案》寄希望于我国的传统医学,强调中医中药的治疗。


  年,人们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实现了干扰素的大批量生产。自年起,干扰素开始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这使得慢性乙肝的治疗露出了一线曙光。年第4版《方案》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首次提出抗病*治疗。由于当时许多治疗没有很好的“随机对照观察”研究,干扰素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时间较短,经验还不充足,因此,在长达7页的《方案》中有关使用干扰素治疗的论述仅占半页。尽管提到抗病*治疗,但没有提到具体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的内容也被删除了,可见当时医学界对慢性乙肝治疗的无奈与失望。


  年以后,人们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方面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同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此种药物开始是用于艾滋病病人的,结果发现对乙肝病*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它进行了长达5年的临床研究。因此,年第5版《方案》中首先提出: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病*持续感染”,“对慢性肝炎应重视抗病*治疗”,“抗病*治疗的目的是:①抑制病*复制,减少传染性;②改善肝功能;③减轻肝组织病变;④提高生活质量;⑤减少或阻止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在《方案》的附件中详细阐明了干扰素α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肯定了拉米夫定对乙肝病*的抑制作用。


  拉米夫定是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的一个里程碑,它具有抗乙肝病*作用强而迅速、不良反应少、可以口服、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是,随着临床更多病人的服用,新的问题又很快出现了。使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后,一些病人体内的乙肝病*发生了变异,出现耐药,乙肝病*又重新活动起来,使病人的肝病再次加重。当时由于使用经验的不足和没有对付耐 药在有效办法,不少人因此而发生肝功能衰竭死亡。于是,人们加紧研究新的治疗药物,希望能像抗菌药物一样,一种药物耐药了,又有更多的药物替换,从而达到长期抑制乙肝病*的目的。在科学家的努力下,阿德福韦旨等更多的核苷类抗乙肝病*新药被研究出来,经聚乙二醇修饰的长效干扰素也被研究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年亚太地区肝病专家对乙肝的治疗达成共识。在《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处理共识》(简称:《共识》)中,专家们肯定了乙肝抗病*的疗效,提出了长期抑制乙肝病*的治疗目标,制定了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拉米夫定的治疗方案。在《共识》中,专家们还提到“传统中药,可能有治疗作用,但需要验证。”


  年以后,更多的核苷类抗乙肝病*药物上市或进入临床试验。在我国,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分别于年、年和年上市,还有十余种正在研究的药物。这些进步更加坚定了医生们抗乙肝病*的决心。因此,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了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抗病*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治疗。”这一提法比以往的《方案》和《共识》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成为临床医生诊治慢性乙肝的重要依据和规范。

鉴于临床抗乙肝病*经验的日益丰富和新的核苷类似物的不断研究问世,年,专家们又对年的《方案》进行了更新,成为我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版。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指出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指南还介绍了一种新的核苷类似物――替诺福韦酯(TDF),尽管此药当时在我国尚未被批准上市。替诺福韦酯在美国等使用七年的结果还未发现有耐药情况出现,且孕妇使用安全,给广大孕妇带来了新的选择和希望。
  与西医学的蓬勃发展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则似乎停滞不前。由于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逻辑上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治疗方药,一些真正有经验的专家忙于临床,忽略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理论与有效方药研究与推广,但众多慢性乙肝患者却又从中医中药治疗中获益,造成我国“服中药治疗的乙肝患者很多,但中医至今却仍然没有一套西药那样的《指南》”的怪象。

总而言之,乙肝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医务工作者正在努力研究更新的药物。但所有药物都有其适应证,尤其是一些新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避免滥用,定期监测,减少不良反应,才能达到其最佳疗效。中医中药在乙肝治疗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不容低估。


  
  
  
  (接自陈四清大夫主编的《乙肝病*的八大克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