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
咱们这儿,肝炎患者较多,仅乙肝患者就超过万。很多人,将肝炎视为消化系统的独立疾病,谈到肝炎,可能会想到这种疾病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相关。大家没有听说过,或者会忽视肝源性糖尿病。那么,病毒性肝炎与糖尿病有什么联系呢?应该怎样应对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慢性肝病,不论是慢性乙肝,还是慢性丙肝,都与糖尿病的发生直接相关。从国外的报道看,成人慢性乙肝患者中,糖尿病发病率为25%,是普通人的4倍;丙肝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3.7倍。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乙肝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2.7%;丙肝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4%到39%。由此可见,肝不好,遇到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升高。
慢性肝炎患者,为何会发生血糖异常呢?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肝细胞炎性坏死,这样,就会影响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肝脏中的灭活,从而导致糖耐量降低和胰岛素抵抗。此外,肝细胞受损后,肝脏内的己糖激酶、糖原合成酶等合成减慢,影响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同时,这类酶的活性降低,使得肝糖原合成减少,糖异生增加,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另外,病毒性肝炎会导致免疫损害,引起胰岛细胞功能异常,以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变等,也会造成血糖异常。
肝炎患者容易发生糖尿病,而且,疾病颠倒顺序时,同样会有不利影响。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会对肝脏产生影响。比如,糖尿病会加速乙肝患者的肝脏纤维化进展,从而使得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增加,病程发展加快。因此,病毒性肝炎与糖尿病会形成恶性循环式的不利影响。
病毒性肝炎等慢性肝病引起的糖尿病,表现存在差异,通常缺少原发性糖尿病典型的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人消瘦的所谓三多一少表现,血糖异常造成的症状时隐时现,轻重不等,往往被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等慢性肝病的症状所掩盖。从检测角度看,慢性肝病引起的糖尿病,通常会呈现空腹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的特征。从病程进展看,肝源性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神经及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也比2型糖尿病低。
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源性糖尿病,应对的策略是通过治疗肝炎,实现对血糖水平的纠正。患者首先应该积极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加强肝功能的保护,同时控制血糖水平,通常降血糖的目标设定为空腹血糖低于7.0mmol/L;非空腹血糖低于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6.5%到7.5%的范围。总体而言,血糖控制目标不宜过于严格;饮食控制和体力活动安排要适度。
对于慢性肝炎引起的肝源性糖尿病,降糖首选胰岛素,目的是有效降低血糖,同时帮助肝细胞修复和肝功能恢复,特别是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的剂量需要根据血糖水平变化进行调整,起始阶段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如果使用口服降糖药,需要注意避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如果肝功能没有恢复或者病情不稳定,选择某些种类的口服降糖药时,需要更加慎重。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