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是乙肝高发地区,而乙肝又是一种严重的肝病。今天是第18个全国爱肝日,首都医科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副主任尤红、住院医师武丽娜接受采访,对乙肝及其预防和治疗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
乙肝是国人的健康大敌
所谓“乙肝”是乙型病*性肝炎的简称。病*性肝炎是由肝炎病*引起、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特点的传染性疾病,根据病*类型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其中以乙型在我国最常见。慢性乙肝病*感染对中国和全世界都是个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年发布的资料显示,全球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为3.5%,即约2.5亿多人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中西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地区流行率最高。我国约6%-7%的人群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乙肝病*携带者不等于乙型肝炎患者。携带者带有病*,并肝脏内不一定有炎症。但无症状乙肝病*携带者也并不代表着绝对的健康。如果乙肝携带者体内乙肝病*处于不断复制阶段,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肝脏组织逐渐受损,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的长期危害很大,但可防可治。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慢性乙肝中每年5%至10%可能会发展成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至5%可能会发展成肝细胞癌。我国80%左右的肝硬化、肝癌的患者都源自乙肝病*感染。所以,乙肝病*感染是我国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首要病因。但是,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而且即使得了乙肝,只要接受规范化治疗,绝大多数乙肝患者的病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人们对乙肝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有很多人认为不能和乙肝病人一起进餐,担心会被传染。但其实,在病*性肝炎中,只有甲肝和戊肝是属于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而乙肝、丙肝、丁肝都属于血液传播性的疾病,它们是不会经过消化道传播的。因此,和乙肝病人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接触,包括一起吃饭,并不会被传染。
那么乙肝病*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血液传播,即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母婴传播,多数是胎儿在分娩过程中被感染(少数为宫内感染);性传播,没有防护的性行为,实际上也会有微量的血液暴露,从而导致乙肝病*的传播。
中国的乙肝防治工作令世界瞩目
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手段,我国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令全世界瞩目,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认可,并在国际上被视作疾病预防的一个典范。年,在老一辈肝病、传染病及公共卫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给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重大决策,逐步实现了乙肝疫苗及其接种完全免费。在此之前,我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群约占9.75%。到年,我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已经降到7.18%。年,我国5岁以内的孩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已经降到0.3%,5至15岁左右的,已经降到0.9%,16至29岁的,只有4%。据此推算,目前我国人群中乙肝表明抗原阳性率大约在6%-7%。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乙肝疫苗的研制项目曾与载人航天技术和杂交水稻一同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科技十大进步。这是我国老一辈传染病、肝病工作者团结协助、持续攻关的结果。媒体曾报道过,医院陶其敏教授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并将第一针疫苗注射在自己身上,观察产生抗体的效果和安全性。我国学者在乙肝病*母婴传播的阻断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许多乙肝阳性的妇女生出健康的宝宝,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乙肝防治指南引用。
在乙肝的治疗方面,我国也不断进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乙肝可以通过注射干扰素的方式进行治疗。上世纪末,口服的抗乙肝病*药物开始出现。年,庄辉院士、翁新华教授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李兰娟院士和贾继东教授主持更新了乙肝防治指南,年侯金林教授、魏来教授再次主持更新乙肝防治指南。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制定乙肝的治疗指南,贾继东作为中国代表参与制定。年至年,贾继东教授先后担任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地区肝病学会(APASL)主席和国际肝病学会(IASL)主席,和其他中国肝病专家一道逐步迈上国际肝病学术大舞台。-年,贾继东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协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分会及全国各地的专家,、为推广普及乙肝的预防及规范化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高效、低耐药的抗乙肝病*药物已被列入乙肝防治指南并被优先推荐,其价格不断降低并逐渐被各地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越来越多的乙肝患者接受了规范化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年决战乙肝我们信心满满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年消除病*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总体目标,并为此提出两个目标:一是新发感染降低90%,二是乙肝和丙肝相关的死亡率降低65%。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国推出了“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及“-年病*性肝炎防治规划”。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第一个目标。
王宝恩教医院肝病中心,长期致力于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的研究,在国家“十二五”病*性肝炎重大专项和北京市科委十大疾病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的资助下,尤红教授团队证明了慢性乙肝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可以逆转,并在国际权威肝病刊物上发表了评价肝纤维化逆转的“北京标准”。
目前,针对清除乙肝病*的药物和疗法研发方兴未艾。据国内外专家估计,5-10年之后,有可能实现慢性乙肝的治愈,那时乙肝将不会再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随着乙肝的逐步控制,脂肪性肝病、酒精肝病、药物性肝损害等将越来越多。目前,这些常见的非传染性肝病及少见疑难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及遗传代谢性肝病医院肝病中心新的临床特色和研究方向。(文/王珺)
本期编辑:朱永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